在此次CES2016上,我國參展企業可謂經歷了大起大落。正在圈內人士與各路媒體人感慨展會上將近半數的都是我國企業時,多家參展企業疑似產品被抄襲的消息就曝光出來,更有甚者在展會現場就遭到了查封,在國際性質的展會上被查封展位,這一則消息的曝光瞬間使得國內一片嘩然。
實際上這并非中國企業首次在國際性展會上因為抄襲他人作品而被發現。在2015年的CES上,就增有深圳的一家公司就涉嫌展出山寨版蘋果手表,在被媒體吐槽后便將價格約為60美元的山寨產品撤下。不可否認,這幾年中國在以專利為代表的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依舊存在著不重視創新和漠視知識產權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于以專利為代表的創新和知識產權對于企業、產業,甚至國家層面的作用認識不清所致。
那么問題來了,以專利為主的創新和知識產權在上述三個層面究竟有何意義和價值呢?
企業層面
對于企業來說,專利與創新可謂是生存之命脈。圍繞專利展開的知識產權與市場營銷戰略對于一個公司來說非常重要。在此,業內知名的“微笑曲線”表明科技公司要想實現高盈利,可在研發端和營銷端發力。
提及以專利積累為主的研發端,據一項《華為、三星與蘋果專利數與經濟產出的回歸》的分析顯示,蘋果公司的經濟產出主要受專利數影響,而專利數又主要來自于大量的研發投入,即研發投入推動了蘋果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廣告費用的投入獲取知名度,增加收益。
與蘋果類似,對于國產品牌華為公司而言,它的銷售收入與專利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隨著申請專利數的增加,產品年銷售收入也隨之增加,說明專利保護促進了華為公司的經濟增長,同時也說明公司對知識產權的投入取得了相應的經濟回報。所以,研發投入是華為企業創新的保障,也是經濟增長的保障。
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對于研發端(對應知識產權戰略),主要產出是知識產權(如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的背后其承載的是公司內部工程師/設計師等的智力成果,理應得到尊重和保護。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通過創新專利獲得經濟回報的蘋果、華為等除了創新之外,在尊重別人專利上也體現出了高于其他企業的一面。例如蘋果在通過創新專利獲取經濟回報的同時,也是華為專利授權的廠商之一,而近日華為也與愛立信續簽了專利交叉許可協議。
另外,從營銷端(對應市場營銷戰略)看,主要產出就是品牌(如蘋果、三星、華為等產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等),其承載的是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是吸引顧客的法寶,也因此往往成為不法商家假冒的對象。例如上述CES中某廠商對于蘋果AppleWatch的假冒(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包裝等)。
針對于此,科技公司要想其產品獲得市場認可,需以客戶為中心,堅持自主創新,苦練內功,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避免抄襲、搭便車等行為只能導致公司盲目追逐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發展。